“旅游+”扶贫模式及其优化方向

湖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网站 lyj.hunan.gov.cn 时间:2016年01月19日 【字体:
  

我国扶贫任务艰巨,现有贫困村 128016个,贫困户 2932 万户8862万人,集中在湖南、河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这 6 个省份,贫困人口都在 500 万以上。为推动实施精准扶贫战略,2015年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培训工程、干部驻村工程、扶贫小额信贷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电商扶贫工程、旅游扶贫工程、光伏扶贫工程、构树扶贫工程、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工程、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十项工程。

截止2014年底,按照国家2300元的扶贫标准,我省贫困人口还有596万,主要集中分布在武陵山、罗霄山两个片区区域,其中武陵山片区县35个、罗霄山片区县6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个。“十二五”以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我省474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其中通过旅游业带动全省7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占全省脱贫人口的15%。预计到“十三五”未,将带动120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业实现脱贫,占全省脱贫人口的20%

一、“旅游+”可以带动产业帮扶贫困户

“旅游+”是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供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此过程中,“旅游+”也有效地拓展旅游自身发展空间,推进旅游转型升级。“旅游+”与“互联网+”一样,具有“搭建平台、促进共享、提升价值”的功能。旅游则以其强劲的市场开拓力量、美好生活追求动力及人文交流优势,通过“旅游+”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旅游+”有以下四个鲜明特征:需求拉动、市场推动作用,创造价值、放大价值的作用,以人为本、全民参与的作用,充分拓展的作用。

“旅游+”的扶贫模式,既是经济扶贫,又是精神文化扶贫,是通过市场化的机制扶贫,是造血式扶贫,财政投入少、生态环境保护好、扶贫效率高、返贫率低,而且有利于打开贫困地区的封闭状态,有利于提升人口素质和带来开放观念。总之,有益于贫困地区的人口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脱贫。

   

二、我省旅游扶贫的主要做法

我省的旅游扶贫,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合理开发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培育文化旅游品牌。《湖南省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计划》(2015-2017)提出进一步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作用,助推武陵山和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加快建成湖南全面小康社会。

2015年,湖南省构建旅游精准扶贫机制,探索旅游+的精准扶贫模式。扶持首批104个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旅游业,力争每个重点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并确定了花垣县金龙村、古丈县默戎毛坪村、桑植县实竹坪村、慈利县罗潭村、城步县大寨村、靖州县岩脚村、安仁县新丰村首批7个省旅游局领导联点扶贫村,制定扶贫村发展旅游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组织旅游专家入村进行诊断式指导培训,建设完善旅游接待中心、旅游厕所、指示标牌、旅游购物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协助培育12个特色观光农业项目,扶持10家乡村旅游经营户,引进一个乡村旅游龙头企业,成立旅游合作社或帮助村里建立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和队伍,成立农民表演队并培育一台民俗演出,开展村民旅游业务培训和文明礼貌教育,制定乡村旅游宣传推广计划并制作发布宣传品或网页,策划一个乡村节庆活动。

 

三、我省初步形成了“旅游+”精准扶贫的十大模式

(一)“突出文化特色发展:特色风情小镇+非遗传承+特色民宿+旅游系统经济”模式:武陵源区天子山镇“旅游风情小镇”

天子山镇近年来紧紧围绕“建设世界旅游精品、打造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的战略目标,以“揽天子美景、住土家山寨、品民俗文化”为主题打造特色旅游风情小镇。

深入挖掘天子山的土家文化,深入研究和整理了向王天子文化。实施高标准土家民居民族化包装工程,采取以奖代补的政策,要求居民对自己的房屋实施以屋面帖小青砖、安装土家雕花门窗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化包装。凡是验收合格后,每户最多奖励5万元。省民委也给予奖励资金50万元,专门用于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与保护。土家民居概念的民宿在旅游市场上走红,土家民居建设自觉性形成。2015年,根据群众要求,投入80万元实施了20户民居民族化包装。

依托学校和村居开设土家歌舞、十字绣、三棒鼓、围鼓、唢呐等学习班,让土家传统艺术走进校园、走进村居。开办“土家乖幺妹”织锦培训班,培育织锦业态,解决30多名妇女就业问题,每名“乖幺妹”月收入达2500元。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了土家文化,也为文化旅游形成了丰富内容。

天子山镇先后被评为“湖南省特色旅游名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市级安全生产示范乡镇”。20158月上榜首批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创建名单。带动辖区泗南峪居委会、向家坪居委会、向家台村和黄河村获得了“省级生态示范村”称号。

(二)“依托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优化+龙头企业+农业开发+村民转化+乡村体验系统经济”模式:湘潭市韶西村的实践

韶西村是2015年确定的省定贫困村和湘潭市扶贫村,临近韶山市韶峰旅游区,乡村环境优美,十分有条件成为旅游+扶贫模式的实施对象。政府主导解决韶西村的基础设施问题,包括道路硬化、危房改造等。企业合作解决村民就业问题,让合作企业向村民提供群众演员、安保、保洁等工作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采取“输血”帮扶和“造血”帮扶并重的方式,充分利用韶西村的区位优势,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

2015年,湘潭市旅游外事侨务港澳局提出,韶西村扶贫开发工作实施以打通一条道路、修建一个村部、发展一项产业、脱贫一批贫困户、建设一个五好支部为具体内容的“五个一”工程。引进外来投资,建设“花海”项目。启动乡村旅游示范户建设,通过以奖代投的方式,改造民居和美化庭院,发展乡村生活体验式旅游;并扶持种养大户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引导村民种植大面积连片油菜,打造乡村风情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以民宿、客栈等特色住宿为依托,展现体验乡村生活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三)“以点带面成片发展:电视传播+民族村寨+特色餐饮+家庭旅馆+土特产品商业+技能培训+黄金茶基地”模式:保靖县吕洞山片区的成功实践

保靖县吕洞山区连片精准扶贫的3个村有8463464人,占夯沙乡总户数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2014年春节,湖南卫视连续七天连线直播吕洞村,吕洞山旅游业首次赢来了“井喷”式发展。仅仅正月,吕洞山共吸引3万人观光旅游,为当地居民带来了5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当年,全村减贫300余人,占贫困人口的20%。

利用电视传播效益,大力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战略,让传统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按4A级旅游区标准完成了吕洞山旅游扶贫规划,大力修缮五行苗寨。从改善旅游环境入手,保靖县政府投入20万元改造厕所,彻底改变猪厕不分家、独木桥式厕所状态;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了石板路、特色民居等。2014年,依托吕洞村向附近夯沙村扩展,高标准改造了观景台、祭祀台、大峰冲景区,将500余栋特色民居做修旧如旧的修整,铺设夯沙村老街石板路8530平方米,改造门面20间,建成土特产品一条街,完成了450户的厕所“三改”。深入挖掘苗文化内涵,组建民间技艺表演队伍,建好苗族文化体验区;提升旅游服务能力,组建旅游服务公司,加快游客接待中心建设,扶持发展农家乐100户以上、苗寨家庭公寓100户以上。

开发保靖黄金茶3200亩,开发药材1100亩,举办了168人参加、为期10天的产业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建成了夯沙乡保靖黄金茶展销中心,培育了20家农家乐,扶持组建了旅游、黄金茶等专业合作社;成立了景区保护巡逻队和吕洞山景区保洁公司。主动对接融入乾州、矮寨旅游经济圈,打造“吕洞秘境、苗祖圣山”旅游品牌。

吕洞山下的吕洞等村,已经形成了种植、旅游、服务三大特色支柱产业,拥有黄金茶基地近千亩,建成了以苗家酸鱼、酸肉、百虫宴、百家饭为主打品牌的“农家乐”。据最新的统计表明,吕洞山景区2014年接待游客41.76万人次,同比增长82%,实现旅游总收入8921.63万元,同比增长66%。旅游产业已成为3个村群众致富的增长点。“旅游”已成为吕洞山人表达中的“热词”。

(四)“创意带动发展:规划扶贫+民族文化传承+活动营销+乡愁记忆”模式:花垣县金龙村的实践

花垣县金龙村,是全国第一个旅游规划扶贫项目的诞生地,是省旅游局+县政府+中合慧景旅游规划研究院大力协同,推动精准扶贫的典型。

规划引导精准扶贫,科学分析资源条件,充分挖掘潜在优势,形成旅游扶贫路径。改善发展条件,形成旅游基础。完成乡道升级改造10公里,建成进组到户水泥路20余公里,修建悬崖观光栈道1.5公里。完成村民危房改造,实施了农网升级改造。传承民族文化,形成文化旅游项目。组建了苗族文化文艺队,挖掘和保护原生态苗族文化、巴代文化、特色苗寨等文化,大力推广苗歌、苗鼓、苗舞(绺巾舞、接龙舞)、苗绣、苗族餐饮等特色文化。活动主导,品牌营销。因地制宜,开展“悬崖帐篷节”等特色活动,利用湖南经视形成影响力,目前“悬崖苗寨、云中金龙”已成为湘西自治州乡村旅游知名品牌,列入了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

(五)“全面合作发展:乡村旅游联盟+跨区合作的猕猴桃基地+特色种(桃)养(鱼)采捕权拍卖炒作”模式:花垣县十八洞村的成功历程

十八洞村位于花垣县排碧乡西南部,是一个纯苗族村,也是典型的贫困村。2013年底,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脱贫致富的构想。

以乡村旅游联盟先行先试。十八洞村专门成立了游客接待服务中心,负责对全村农家乐厨房和住宿设施实施规范管理,将全村农家乐接待户按区编号管理,捆绑经营,实行“五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接团、统一分流、统一结算、统一价格、统一促销。一则防止了恶意竞争,二则有利于农家乐品质保证,三则围绕苗族文化开展特色化服务项目,共同开发苗绣文化旅游商品。

通过土地流转100亩土地,与花垣县苗汉子合作社股份合作方式“联姻”,建设精品猕猴桃产业示范基地;在花垣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流转900亩土地,建设十八洞村猕猴桃产业辐射基地,打造十八洞村猕猴桃核心品牌。基地由苗汉子合作社统一管理运作,十八洞村村民优先有偿务工劳作。

通过“113工程”建设多样化种养业,每家每户种植10株冬桃、10株黄桃,养殖300条稻田鱼,并将采摘权和捕捉权炒作营销,每户投资400元左右3年后可实现创收近5万元,并可吸引一批固定客源。

十八洞村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业为核心,以猕猴桃为主的种植业,以湘西黄牛为主的养殖业,以苗绣为主的手工艺加工业,以劳务输出业为支撑的“旅游+”扶贫发展格局。

(六)“整合优势发展:山水田园+历史文化+土家文化+特色餐饮”模式:慈利县双云村成功之路

慈利县广福桥镇双云村有着“脚踏两市四县、卧闯王屯兵四十八寨、望楚南第一胜景五雷山、接湘北小洞庭蒙泉湖源头”区位优势,按照“整合部门资金、完善旅游设施、立足区域优势、发展休闲旅游”的发展思路,依靠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全方位“包装”,带动了生态休闲农庄、农家乐兴起,成为桃源、石门、临澧、慈利等周边地区乡村旅游“一日游”集聚点。2014年接待游客3000多人,住村游客近1000人。

基础设施全面提升。2012年,双云村遭受6.22特大罕见洪灾,经济损失达1000多万元。为了及时重建家园,张家界市委市政府将双云村列为全市第五轮建设扶贫村,市林业局科学制定了扶贫规划,确定了“两年时间着重以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环境等方面全面重建”的目标,筹资近300万元,整修村部,建立了农家书屋和医疗室;对境内4公里林区公路改造升级,路基扩宽7米;建扶贫房350平方米;全村开展植绿增绿活动,实施了山边绿化、田园绿化、道路绿化、庭院绿化,共划定生态公益林4000亩。昔日贫困山村“蜕变”成一个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美丽宜居乡村。

利用四大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一是利用区位优势开拓市场。利用位于武陵源风景区、桃花源风景区、柳叶湖度假区的中心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优势,开拓市场。二是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形成特色。四十八寨是古军垦遗址和昔日李自成联明抗清的大本营所在地,传说中的城门寨遗址留存,扑朔迷离的闯王文化引得众多专家学者前来寻访研究。三是突出优质生态环境形成景观。境内“山、水、丘、平”兼备,自然风景迷人。四是凸显淳朴农家风情形成魅力。双云村原始古朴的农舍、绿色环保的高山蔬菜、爽滑酥嫩的土家腊肉、色味俱佳的木甑红米饭、香甜可口的自酿苦荞酒,加上民风淳朴、热情好客风情,极具魅力。整合优势,以“土家风情”为主脉,以体验农村生活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开办乡村旅游接待站,多种形式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挖掘历史文化铸造旅游品牌。20137月成立了张家界市四十八寨研究所,确定双云村为张家界东线旅游户外运动的精品路线。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晒出”了四十八寨的前世今生,四十八寨和双云村网上点击率一路飙升。双云村还相继申报了 “湖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和“美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

(七)“依托世界自然遗产配套发展:特色园区+著名景区配套产业”模式:慈利县罗潭村发展途径

罗潭村是张家界市政府办公室的驻村帮扶对象村,位于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西部,紧邻张家界大峡谷、武陵源黄龙洞、宝峰湖等景区。

充分发挥紧邻武陵源核心景区的区位优势,按照“依托旅游扶贫、服务核心景区、建设秀美村庄”的发展思路,基础设施、基本产业、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以突出“建设‘五个一’(一条通村道路、一条步行游道、一组水利设施、一个旅游社区、一片特色民居)、建好‘三个园’(一个桃花园、一个杨梅园、一个蔬菜园)”为工作目标,切实提质升级基础设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清洁美化生态环境。积极开展各项建设工作。打造全省山村旅游名村。目前,张家界市政府办公室驻村帮扶工作队已筹措入账资金210万元,完成投资500万元,通村旅游道路、杨梅园产业、桃花园产业、村级组织综合服务中心与特困特需周转房等在建帮扶项目已初见成效。

(八)“依托大型项目景观综合发展:工程奇观(大桥景观)+门票+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模式:矮寨奇观旅游区旅游产业全线发展

矮寨奇观旅游区是随着矮寨大桥的建成通车而发展起来的,通过为旅游者提供观光设施和全方位的旅游服务,获得旅游产业的系统收益。旅游扶贫项目包含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及旅游景区景观项目等内容。景区内寨阳、矮寨两个乡镇农民纯收入以年平均20%以上速度增长,5年内,景区内两个乡镇农民纯收入将达到8000元,实现快速致富。旅游景区建成后,通过门票、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经营活动,预计7年内经营总收入将达到30亿元。

吉首矮寨奇观景区开发项目成功入选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5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景区“百年路桥奇观,千年苗寨风情,万年峡谷风光”休闲旅游品牌闻名全国。已投入3亿元开发建设,2017年可建成大湘西旅游版块的著名旅游目的地。

(九)“典型示范区域发展:茶叶基地+商业+旅游线路+区域成片脱贫”模式:古丈县旅游产业推动精准扶贫的经验

以省委统战部联系扶贫古丈县双溪乡梳头溪村、断龙山乡坐苦坝村为契机, “以旅游带动扶贫,以产业推动致富,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充分发挥红石林、坐龙峡等景区龙头带动作用,积极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引导景区周边农民发展特色小吃、特色农家、农产品销售、旅游商品销售等业态,景区开发带动近万名农民通过旅游实现了直接或间接就业,梳头溪、坐苦坝两村村民年人均收入由2011年不足1000元分别增加到4268元、4251元,贫困人口分别由540人、527人下降到271人、298人。坐龙峡景区张家坡村从事农家乐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的农民,人均年收入最高可达3万元以上。

通过“旅游+”扶贫模式的示范,带动区域成片脱贫。按照“建一处景点、引一批企业、活一带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思路,形成了默戎苗寨民族文化旅游扶贫带、红石林景区旅游扶贫带、坐龙峡乡村生态游扶贫带、栖凤湖休闲娱乐旅游扶贫带、高望界休闲度假旅游扶贫带5个旅游黄金廊道,建成集交通组织、空间整合、产业集聚、形象展示等为一体的扶贫开发示范带。

(十)“铸造旅游品牌助推发展:美丽乡村品牌+白族风情+民俗体验+特色农业”模式:桑植县实竹坪村旅游名村建设助推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

实竹坪村是第一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由省旅游局领导带队,组成扶贫组联点扶贫。自2011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1.2亿元(截至20153月),建设了白族风情园、白族风情街、大鲵养殖观光、观光农业等特色旅游产业。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980元;被评为湖南省“绿色村庄”,成为省级旅游名村;2013年荣获“中国美丽乡村”“湖南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称号,同时被列入了武陵山片区“六到农家”示范村。

 

四、旅游+模式的优化方向

(一)构建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

为优化“旅游+”的精准扶贫模式的更好发展,并实现贫困区域善治目标,应该引入复合治理理念,构建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

基本要求是:以贫困家庭为中心,以基层农村社区为场域,通过政府主导牵头,吸纳企业等市场主体、民间组织或志愿者团体等社会主体参与其中,组建复合型扶贫治理主体,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社区—贫困户”五位一体的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这是一种倡导多元复合、协同互动和合作共治的网络型扶贫治理架构。

(二)建立协同各方力量的机制

“旅游+”精准扶贫模式,是旅游作为重要的平台和桥梁,形成挖掘贫困村优势的动因,形成多元发展的格局。这就势必牵涉了众多的职能部门,一同协力助推“旅游+特色基地/规模园区/专业村群 + 扶贫龙头企业 + 专业合作社 + 贫困户”的产业链式扶贫机制,促进贫困户融入产业链增值环节,逐步成长为市场主体。协同政府各职能部门、各类非盈利社会组织、各类企业的力量,十分重要。

(三)高度关注贫困户的特殊性

精准扶贫要落实到贫困户,帮扶到关键点上。在“旅游+”各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最难的还是帮扶贫困户加入到“旅游+”模式中,最好成为经营主体,至少成为参与者。认真研究贫困户家庭人员的特殊情况,分类帮扶,找准其加入“旅游+”模式的关键障碍,从爱好、习惯、技能、资金几个方面着手,研究配套方案,“贫困类型—帮扶套餐”编制是一项必要的细致工作。同时,支持组织“旅游+”贫困帮扶合作经营组织,组织相关行业对口支持,对其进行技术帮扶、贷款补贴、营销帮扶,带动贫困户进入造血功能培育程序。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的实施,需要政策的精准扶持。第一是制定精准扶贫的税收优惠政策细则,对参与“旅游+”扶贫模式实施的所有企业视同农业企业,享受免税政策;第二是制定精准扶贫的金融配套政策细则,以政府贴息方式,创新推出免抵押、免担保的贫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鼓励保险公司开办乡村旅游创业失败险业务;第三是以更大支持力度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对接“旅游+”精准扶贫模式,丰富贫困村“旅游+”模式中的业态,特别鼓励以电商形式加盟;第四是制定精准扶贫的智力扶持及技能培训政策细则,设立贫困人口培训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贫困村基层领导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尤其是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第五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加大贫困村的旅游公共服务投入,全面强化公共管理环境,特别是强化旅游市场管理,形成公平诚信的经营环境。

课题领导小组:崔永平,陈慈英,高扬先,刘明理

课题组研究成员:许春晓,许杰兰,段正梁,何银春,李爱民,王洁,胡婷,佘白连,黎巧,朱湘平,程锦

报告执笔人:许春晓